茌平縣文化館始建于1948年10月,位于縣城中心街中部,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。1997年文化館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先進文化館。
文化館現有在編職工15人,其中高級職稱3人,中級職稱8人,初級職稱4人,大專以上學歷者占職工總數的85%以上。設有美術、文學、音樂、舞蹈、攝影、剪紙、書法等藝術門類。1984年文化館大樓建成,館舍面積約1200平方米,內設藝術部、美術部、攝影部、館長室、書記室、會計室、辦公室以及展覽陳列廳、輔導教室、非遺資料室、多功能活動廳等。
近年來,在縣委、縣政府的關懷下,在縣文化體育旅游局的直接領導下,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指導下,文化館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,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,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,堅持“二為”方向和“雙百”方針,圍繞茌平縣經濟建設這一工作大局,銳意進取、開拓創新,著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,為我縣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。
為豐富我縣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,我們一手抓創作一手抓輔導。近年來,文化館多人在省市各種文藝匯演、展覽和全國性大賽中多次獲獎,并有作品被選入各種選集。同時,文化館狠抓群眾文化輔導工作。選派專業藝術干部深入學校、工廠、鄉村進行輔導累計1000余次,舉辦各種藝術培訓班20余次,組織大型演出或比賽活動30余次,做到了大型活動常有,陣地活動不斷,為我縣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。在挖掘和保護民間藝術方面,我們通過不斷搜集整理出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茌平剪紙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,茌平黑陶、董莊繪畫、平調秧歌已被列入市級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1993年茌平縣被文化部授予“中國民間藝術之鄉(民間剪紙)”稱號。2008年11月,再次被文化部授予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(剪紙)之鄉”稱號。2009年12月,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在文化館設立“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基地”。
黨的十七大對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,茌平縣文化館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,充分發揮文化館職能優勢,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,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,努力推動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。